標題 |
蘋果重回綠色認證!坦承退出錯了 |
||
來源 |
|
||
新聞內容 |
上星期蘋果出乎意料之外地宣布,39項桌上型電腦與筆記型電腦產品將退出「電子產品環保評估工具」(Electronic Produc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Tool, EPEAT)的環保認證系統,結果引發消費者抱怨,許多企業和政府單位甚至考慮不再購買蘋果的產品。「電子產品環保評估工具」美國環保署承認的一項環保標準,當初是由政府單位、環保單位、與企業共同制定而成,包括蘋果也曾參與其中。
就在蘋果宣布退出的決定後不久,舊金山環保局便表示,已發函告知舊金山市的50個政府單位,蘋果的桌上型電腦與筆電已不符合市政府基金的採購標準,不得購買。因為依照規定,市政府採購的電子產品都必須獲得「電子產品環保評估工具」的認證。另外,美國聯邦政府也規定,95%採購的桌上型電腦與筆電,必須獲得認證。
排山倒海而來的反彈,讓蘋果不得不低頭認錯。
蘋果硬體工程師資深副總裁鮑伯‧曼斯菲爾德(Bob Mansfield)在公開信中表示,「蘋果的顧客對公司先前退出認證的決定感到失望,我承認這是個錯誤的決定。」
但蘋果並未進一步說明,先前為何做出退出環保認證的決定。儘管蘋果發言人克里斯汀‧胡奎特(Kristin Huget)曾對媒體表示,退出認證的決定是因為蘋果的產品的環保標準已經超出「電子產品環保評估工具」的規定,例如有毒材質的去除等等。此外,胡奎特強調,蘋果所有產品完全符合美國政府最嚴格的環保標準:能源之星5.2版,而且蘋果領先業界,在網站上公開每項產品的碳排放量環保細節。 但這些理由似乎難以令人信服,如果蘋果產品的環保標準超出「電子產品環保評估工具」規定,仍然沒有理由必須退出。一旦退出,反而讓人對蘋果產品的環保標準有所質疑。
隨著蘋果產品在全球熱賣,所有人都拿著放大鏡,一一檢視龐大利潤背後,是否符合社會與環境的公平正義。正如同先前處理中國大陸地區供應商的血汗工廠問題,一旦有所迴避,資訊無法透明化,消費者的反撲,將會對品牌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
|
||
閱後思考 |
|
標題 |
鎖定偏鄉、山區 統一超推行動便利車 |
||
來源 |
|
||
新聞內容 |
7-ELEVEN推出新型態營業模式,統一超商昨(11)日宣布國內首台行動便利車上路,斥資300萬元打造行動便利商店,可深入偏鄉、山區甚至災區,提供與門市相同的便利銷售服務。 統一超為服務偏鄉獨居社區老人,規劃超過1年、斥資300萬元打造的行動便利車首發上路,在有限的空間裝入最多商品,集合偏鄉需要的常溫、冷藏、冷凍商品達100個品項,包括民生用品、鮮奶、麵包、燴飯等。 統一超商公共事務部經理林立莉說,初期將在高雄甲仙運作,將行駛到那瑪夏、五里埔、關山等偏遠山區,補足沒有7-ELEVEN門市的地區。 便利商店經營已跳脫店數的競爭,而是強調商圈經營,創造如同柑仔店般的人情味,業者每年投入許多人力物力來協助門市經營社區關係、舉辦活動,拉近鄰里社區關係,以提升來客率。 林立莉說,行動便利車是希望讓超商門市服務延伸,在偏鄉、山區開店的困難度較高,位在市區的門市若增加行動便利車深入山區,讓這些區域內的消費者也能有與門市一樣的購物體驗。 全家便利商店也透過全台逾2,800家門市,發揮第一線與消費者接觸的力量,今年擴大「物資認購捐」行動,結合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募得2.1萬套物資,供應全台3,350戶弱勢家庭。 全家指出,超商通路在很多鄉鎮更能發揮影響力,總公司會主動發起各項活動讓門市參與,店長也會規劃社區服務,如捐血活動、協助社區做環保回收,加深與社區的連結度。
|
||
閱後思考 |
|
標題 |
中小企業的彈性與靈活,是切入CSR的最佳助力 |
||
來源 |
|
||
新聞內容 |
由日常營運中的小事著手,是中小企業成功推動CSR的關鍵。透過明治實業節省製鞋過程65%耗電、普家康興業每日派兩名員工照料社區院童、三聯科技鼓勵員工休假參與公益等作為,深入了解中小企業如何從微小的地方,落實CSR。 為此,《決戰CSR》一書作者黃怡翔在書中特別闢了一章,談論中小企業如何參與企業社會責任事務。他強調,中小企業絕對有資格和能力參與企業社會責任事務,雖然中小企業在經營體質、實力與資源上,不如大企業或跨國集團,但卻擁有更高的經營彈性與靈活度,可以展現出更創新的產品與服務,做出同樣具有影響力的企業社會責任工作,「中小企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基石,當然也能成為促進社會和諧重要的力量,」黃怡翔強調。 以此出發,企業在思考企業社會責任落實面向上,主要可以分為5項:
以公司做為推廣社會變革的平台,或捐款來落實公益活動。例如運用產品包裝或銷售據點來協助推廣社會議題、自公司盈餘中捐款進行慈善或公益倡導、成立企業基金會來規畫並定期進行公益活動、以公司對等捐款方式,鼓勵員工慈善捐款等。
|
||
閱後思考 |
|
標題 |
邁向雲端大未來,需要清楚定位 |
||
來源 |
|
||
新聞內容 |
本報昨天舉辦2012年科技論壇「雲端大未來」高峰會,產官學界領袖看好雲端產業發展前景,並提出多項看法與建言。雲端服務是未來10年資通訊業的超級熱點,各界也普遍有很高的期待,更被行政院列為「四大智慧型產業」之一,要打造出下一個「兆元」產業。台灣資通訊硬體基礎雄厚,具備推動雲端產業的條件,但能否建立一朵兆元彩雲,產業及政府都需要想清楚定位。
雲端服務的價值,在於對所有消費者需要的資通訊服務,從資料儲存、應用服務、資訊處理運算,都能夠透過雲端服務,隨時、隨地滿足。簡言之,雲端服務必須像自來水一樣隨手可得,且應用服務與資訊必須多元而充足;同時,雲端高掛在天,更應該不受國界、時間的限制。要達到這種境界,仰賴從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設備、負責傳輸的寬頻網路、到最上層的應用及運算服務的完美串連。
雲端服務固然商機無限,但這場遊戲並非人人可玩。歸納昨天高峰會的見解,目前台灣最關鍵的議題,不再是評估商機如何誘人,而是根據優劣情勢及利基,尋找明確的定位。打破目前高科技產業「賺血汗錢」的代工模式,朝向自創雲端品牌發展,自然是提升利潤空間的最佳方案,但這種賺「風涼錢」的定位,建立「雲端台灣」品牌,尚有不少的挑戰要克服。
雲端服務需要高度的垂直整合,但台灣的資通訊業是以各自為政的方式發展,欠缺跨業垂直整合所需要的經驗。此外,在雲端價值鏈上,愈往上層價值愈高,但台灣的基礎,卻又環繞在價值鏈的中下層;價值最高的雲端應用服務,正是能力最弱的一環,更鮮少華文地區以外的服務經驗。特別是,雲端把所有技術資源都包在雲裡,客戶所使用的,已不是科技硬體,而是一種服務;這種服務的品牌建立,不僅要仰賴彈性、穩定、可靠、安全等基本條件,更需要包裝、形象、行銷等任何服務業發展都需要的手段,以及法規環境的配套。因此,台灣要如何從全球硬體製造大國,成功建立亞太甚至世界雲端服務品牌,是第一個挑戰。
其次,現階段全球雲端服務的平台,主要掌握在Google、Apple、微軟等少數業者的手中,台灣要進行垂直整合、推動雲端服務,在定位策略上必須思考,是要選擇依靠各大陣營旗下,做為其全球供應鏈的一環,還是要另起門戶與其競爭,也須思索究竟是以固守國內市場為主,還是以打入區域市場為目標。當然,與國際大廠的競合關係,不會是一種零和賽局,但必然有主從關係,也會影響整合的方向及力道。但無論我們要如何與國際大廠共舞,合作關係絕對不能淪為單純的租地租房,提供設備電力的低價值關係。因此,如何與國際主導者有借力使力的互動,找到雙贏定位,是另一個挑戰。
再者,無論是何種定位,發展雲端,最少要達成拉抬資通訊本業的效果。但是,雲端服務的興盛,可能導致使用者對傳統終端設備及應用程式需求的下降,但對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及商用資通訊設備的需求可能增加。在推動雲端之際,也需要評量此一趨勢對台灣資通訊產業本身的衝擊,並提早調整因應,否則雲端帶來的額外利潤不敵本業利基的流失,難免出現「為何而戰」的質疑。
政府的角色也有重新定位的問題。基本上,政府可藉政府雲示範及刺激需求,並提供研發補助,但更需要完備資訊流到處流動後,對個人隱私、企業秘密、消費者權益及安全等保障機制,才能建立對雲端服務的信心。
|
||
閱後思考 |
|
關鍵字:雲端 企業 蘋果 CSR 7-11 行動 中小企業 公益
http://www.etkb.com.tw/etkb/hurray.jsp?link=1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