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src_23207041812512491532323.jpg 

研究生稱導師為“老闆”,自稱是為導師打工的“員工”。高校導師和研究生的關係從師生變成了“老闆”與“員工”——

近日,記者在江蘇高校採訪,發現越來越多的研究生把自己的導師稱為“老闆”,為何這樣一個帶有明顯功利色彩的稱呼會在高校流行?是學生叫錯了還是導師做錯了?記者為此進行了深入採訪。

 導師稱“老闆”助研為“打工”

    研究生稱導師為“老闆”,自稱是為導師打工的“員工”。高校導師和研究生的關係從師生變成了“老闆”與“員工”,對此,導師和研究生各有說法。

    河海大學傳播學碩士生導師沈曉靜副教授介紹說,研究生“給老闆打工”是種通俗的說法,實際上應為“助研”。導師在高校可以申請到兩種項目,一種是由政府長期設立的各類研究基金支援的縱向項目,包括自然科學基金、社科基金、863計劃等,另一種是由政府或企業就某項目研究課題委託的橫向項目。自國家實施“助研”制度後,導師爭取到的這些國家或企業的研究項目可以挑選研究生參與,並且會根據工作量和貢獻的大小,拿出部分科研經費給學生做報酬,因此學生把“助研”稱為“打工”,把導師戲稱為“老闆”。南京大學一位在讀博士按自己的理解闡釋說,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老闆不再有貶義。導師被稱“老闆”反映了高校在教學與實踐上結合得更加緊密,縮短從科研到生產實踐的距離,使得科研成果能更快地轉化成生產力。

    “但這也反映了師生間的經濟利益開始浮出水面。”南京航空航太大學一位姓于的同學向記者反映,導師稱“老闆”本無可厚非,但有些導師的實際做法太“老闆”化了。導師以“鍛鍊能力”為名,大大小小的事都讓學生做,查資料、做課題、清理雜務,甚至自身家務事也算在內,對學生指手劃腳。在學生們看來,導師弄來的一個項目一般動輒幾百萬元,有名望的導師甚至上千萬元,但當所有活兒幹完之後,導師往往按每月三百元到上千元不等的“勞務費”就把學生打發了,而賺的絕大多數錢都裝進了導師個人腰包,因此導師早已邁入了富裕階層,名利雙收。南京師範大學的一位姓蒙的同學也反映,導師常常和學生合作寫學術著作和論文,絕大部分工作的完成者其實是研究生,署名卻以導師在前,甚至有時候研究生的名字都不會出現;或者從企業拉來一些與學生研究方向無關、研究“含金量”很低的課題,要學生來做,從中牟取利益,甚至有些導師自己公然開公司拉學生來幫忙做項目,儼然成為了真正的老闆。

導師除了佈置任務給學生外,更重要的是當好學生的“導航人”,在科研方法、途徑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經常性的指導,並在交叉學科以及創新思維方法上進行引導和訓練。(哈工大報 李貴才攝)

  “老闆”現象容易滋生學術腐敗

    面對高校出現的“老闆”現象,許多研究生紛紛向記者表示:早已習以為常。甚至導師也說,“老闆”現象在高校已是見怪不怪了。

    “導師成為‘老闆’,其實也是被現實所迫。”南京航空航太大學的一位教授感嘆,現在大學普遍偏重科研,而且多以量化的形式進行考核。因此高校導師常常申報大量的課題,以發表論文取得成果。在使用資源非常有限的情況下,學生資源最容易被導師們拿來“開發利用”。

    之前,導師與研究生是一種典型的“師傅—學徒”式關係,師徒間促膝暢談、共同鑽研,導師給學生傳道授業解惑。長期關注高等教育的學者熊丙奇認為,導師稱謂變成了現在的“老闆”,實際上反映了高校導師和研究生之間純粹的師生關係已演變為老闆和員工的雇傭、利益關係,學生需要導師提供項目與經費,以完成論文並獲取學位;導師需要學生參與課題,成為自己“項目組”的“廉價勞動力”。一些研究生則向記者埋怨,導師帶的學生多,經常顧及不到全部,就經常讓高年級的師兄師姐帶低年級的師弟師妹,甚至有些導師由於整天只顧挖空心思搞項目賺錢,連本科生的課,也讓自己的研究生代上。

    熊丙奇認為,這種現象很容易滋生學術腐敗。以前在上海某高校,就發生過幾位研究生因不滿導師的“剝削”而集體將其“炒掉”的事件:導師在不進行任何層面上的指導和把關的情況下,直接讓研究生代其著書,學生為了表示“無聲的抗議”,故意連篇累牘抄襲別人的著作,因此引發了著作權官司,使得導師的醜行最終暴露出來。

    採訪中,南京郵電大學一位導師氣憤地說:“老闆”的這種做事方式,必將調教出一批類似的“老闆”,而這些新成長起來的“老闆”,也會謹記“恩師”的教誨。長此以往,校園就有可能變成急功近利的項目加工廠,使得畢業生專業知識缺乏、道德失范。

  導師做好科研“導航人”

    大學是一個學習型組織,除了必要的學術和業務氛圍外,更要有人文和道德氛圍。身教重於言教,因此,導師以身作則,做好領航人尤為重要。

    許多研究生向記者坦言,如果導師不以“搞研究”的名義把他們當作賺錢工具的話,其實他們還是很願意主動幫助導師做事的,並不計較個人報酬,因為在實踐的過程中,可以鍛鍊各方面的能力,提升他們的業務素質。而且一些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也確實需要導師的幫助,比如說提供必要的經費來繼續學業,鑽研課題。河海大學研究生小孫就對記者表示:現在研究生上學通常很少讓家裏拿錢了,上學的費用除了自身獲得的獎學金、在外打工賺的錢外,很大一部分生活費其實就來自導師的科研經費。

    小孫形象地向記者說:導師面前有一根隱形的線,要做導師,還是老闆?以此線為標準,逾越了就成為老闆。因此,導師要把握好一個度,不能成為商業利益下的驅使者。有人指出,要改寫目前師生形成的利益關係,關鍵在於導師的“導”字上。

    “導師在讓學生參與一些研究課題或項目時,首先應該考慮學生能從中學到什麼?什麼方法對他們進行科研指導最好?”河海大學沈曉靜副教授介紹說,如果學生在課題和項目的參與中,得到的僅僅是金錢的酬勞,而在科研能力方面沒有得到實際性的幫助,那麼這不僅浪費了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更嚴重的是減少了科研人才的輸出。導師除了佈置任務給學生外,更重要的是當好學生的“導航人”,在科研方法、途徑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經常性的指導,並在交叉學科以及創新思維方法上進行引導和訓練,使學生了解到學科的最新前沿。

    南通大學王德明教授說,如何使導師回歸原位,不做“老闆”,是一個值得研究並亟待解決的問題。導師和研究生關係需要重新設計,讓它擺脫功利的色彩並促其更健康地發展。 (記者 鄭晉鳴 通訊員 周艷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SONO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